第(2/3)页 他引导着朱因,让她别钻牛角尖:“你别老把眼睛盯在那个总用户数上,数字冷冰冰的,看不出啥。 从现在起,你带着团队,核心任务变一变,就去重点关照、甚至主动伸手帮帮咱们这第一批入驻的卖家,想方设法让他们做成几笔真实的交易!哪怕一天就成个三单五单,哪怕只有一单!只要这交易能做起来,买家能拿到货,卖家能收到钱,这就是一颗火种!比啥广告都强!” “我懂了,浩哥。”朱因心里那团乱麻,好像被这话理出个头绪,焦躁也平复了点,“是要用这最早的成功例子,去引燃后面更大的市场,对吧?” “对头!就去挖这些早期案例,把它们变成咱们最厉害的宣传炮弹!”陈浩肯定地说。 挂了电话,朱因立马调整了打法。 她让客服和技术的人多留神那些看起来有交易苗头的单子,主动问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忙。 她自己呢,也开始亲自盯着几个最有希望成交的卖家和买家。 这里面有一单,她印象特别深。 是个杭州本地的女大学生,把自己织的几条围巾挂上来了。 另一个城市的一个年轻白领姑娘看到了,挺喜欢,就用了淘宝那个挺简单的留言功能,问这是什么毛线织的,多少钱。 俩人你来我往留了几次言,把价钱和邮寄的事儿都说定了。 白领跑去银行按卖家的账号汇了款(那时候主要还是靠这个),女大学生呢,也特别用心,找了个好看的小纸盒,把围巾仔细包好,跑到邮局给寄了出去。 过了几天,那个白领姑娘收到了包裹,打开一看,围巾跟想的一样好,心里美滋滋的,就在淘宝上点了确认收货(那时候流程就这么简单)。 女大学生那边也收到了银行的通知,知道钱到账了。 你看,一笔完整的、隔着老远的交易,就这么顺顺当当成啦! 朱因亲自联系了那个女大学生和那个白领,跟她们商量好,把这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写成了一个小故事,名字就叫《一根毛线连接的两座城市》。 第(2/3)页